当前位置:

湖南日报|打开“石门”之后——来自石门县乡村振兴、生态文明、招大引强协调发展的报道

来源:湖南日报 作者:周勇军 卓萌 肖洋桂 李飞 唐鹏程 编辑:吴海燕 2021-07-09 15:55:03
—分享—

1.jpg

满目翠绿壶瓶山。 盛中汉 摄

湘佳牧业作为石门本土上市企业,不仅带动了成千上万群众脱贫致富,而且也成为了全省精细化农业的样本。

白云山上,绿茶成片,成为了当地群众的“绿色银行”。

2017年6月总投资1.8亿元的新铺汪家冲光伏发电站并网发电,这个具有可再生、无污染、能量大等鲜明特点的光伏电站,对促进地方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坐落在绿水青山之中花园式的葛洲坝特种水泥厂。

(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石门县委宣传部提供)

周勇军 卓萌 肖洋桂 李飞 唐鹏程

盛夏时节,我们走进石门,登上“湖南屋脊”壶瓶山,穿行在广袤的渫澧大地,只见大片大片的新品柑橘开始挂果,工业园区机器轰鸣,青山绿水格外翠绿……这一幕幕场景,恰似一幅生机盎然的水墨图,活力四射。

从今年的一组数据中就可以看出,石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律动:石门全面小康工作在全省三类县中排名第一;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;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316元、14056元;石门经开区升格为石门高新区,跻身湖南省产业高质量发展园区;1至6月全县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6个,协议利用资金384.78亿元,中国航天科工集团、正大集团、陕煤集团等18家国字号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石门;继去年被评为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”之后,石门今年又被纳入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典型案例,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评分连续三年全省第一;雄黄矿区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效果被确定为全国土壤污染防治新标杆;更为可喜的是,石门县正着手创建全国“两山”示范基地……

这一个个耀眼的光环和可喜的数据,印证着石门67万群众在县委、县政府的带领下,挥洒汗水付出的艰辛,诠释出了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”哲理。

转换“战场”不换人

用脱贫攻坚精神抓好乡村振兴

历史会这样记载:2018年8月,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宣告,石门县脱贫摘帽,退出贫困县序列。这标志着,戴在石门县头上32年之久的“贫困帽”,被甩进了太平洋。

就在人们欢欣鼓舞、扬眉吐气的时候,深谋远虑的石门县委、县政府顺势而为,将全县187支扶贫工作队、545名队员就地转化为乡村振兴工作队。虽然在帮扶形式上发生了变化,转换了战场,但队员帮扶的职责、使命没有变,其目标就是要带领群众在小康大道上,过上更幸福的甜蜜生活。

基于这种认识,石门县委、县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,把赋能“五大振兴”作为开篇之作,即:赋能产业振兴,写好高质农业文章;赋能生态振兴,写好美丽乡村文章;赋能文化振兴,写好时代精神文章;赋能组织振兴,写好基层治理文章;赋能人才振兴,写好能人兴村文章。

在产业振兴上,石门县重点将全县已经形成规模的柑橘、茶叶、养殖等支柱产业向薄弱地区拓展,目前全县柑橘产业村达到150个,茶叶产业村达到117个;在西北高山区重点发展蔬菜、烟叶、牛羊、土鸡散养等产业,在中部丘陵区重点发展林下经济、香猪、岩蛙、蜂蜜、吊瓜等产业。

为了拓宽群众致富渠道,石门县全力做好“产”“销”两篇文章。建立了科技特派员、“三区”科技人才、专家服务团队三支力量,为农户生产提供技术指导。采访中我们了解到,三年来石门县累计开展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及讲座1万多期,培训农民30多万人次。推广柑橘优质高产栽培等农业新技术、新品种135项。与此同时,通过网店、微店等让绿色、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,变山货为“网货”。近3年,柑橘、茶叶、山茶油等30多种本地产品网销额达14.7亿元。

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。为此,石门县以创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县为目标,立足于合乡并村的现实与村级服务功能拓展之间的衔接,立足于党员作用发挥与村级后备干部选配之间的衔接,立足于脱贫攻坚的巩固与乡村振兴带动之间的衔接,高起点、高标准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贡献“石门经验”。

扎实推进“两联两包”治理就是石门县的一个创举,也是最大的一个亮点。具体来讲,石门县采取党组织引领自治组织联动包片区、党员屋场员联户包屋场的村级治理模式。在这种模式的推进下,石门县阳光乡村、平安乡村、文明乡村、富裕乡村、便民乡村、美丽乡村、数字乡村、法治乡村“八个乡村”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。

“两联两包”实施后,村级服务管理不断完善;各村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,全面推进格言治家;基层公共服务全覆盖,便民服务延伸到家门口;党组织领导的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越来越完善。

正因为乡村振兴扎实推进,石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优异成果:3大类36项指标均达到目标,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100%,今年在全省三类县中石门排名第一。

咬定青山不放松

用“两山”理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

地处湘西北的石门,是个典型的山区县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,同样也经历过环境污染、生态毁坏的阵痛。他们痛定思痛,想尽一切办法,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相矛盾的难题。

早在1998年,石门县就全面实施封山育林,是我省封山禁伐最早的县。20多年过去了,如今的石门,满目翠绿,森林覆盖率达到70.6%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好的生态环境基础,石门的生物呈现了多样性的良好态势。更令人惊喜的是:今年,成群结队的“鸟中大熊猫”中华秋沙鸭在仙阳湖戏水起舞;新物种“壶瓶山鮡”也在溪水里惊现;不少黑熊现身壶瓶山镇偷吃蜂蜜;金家河也出现罕见的金红色娃娃鱼;就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、“世界上最神秘的鸟”海南鳽也首次在壶瓶山亮相……

可以说,石门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上,留下了坚实的足迹。从1998年全面封山禁伐开始,石门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,严格保护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、夹山国家森林公园、仙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。禁养区内所有畜禽养殖场完全退出,326家养殖场全部整改治污达标;率先在水库全面实施禁止投肥养殖;投资5.81亿元实施安饮工程,保护饮用水水源地。

面对历史遗留的生态问题,石门以坚决强硬的姿态,发力破解白云镇鹤山村雄黄矿污染治理难题。石门雄黄矿曾经是亚洲最大的单砷矿区。由于当时的生产管理工艺落后,矿区长期开采产生大量废气、废水、废渣,一度给当地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,稻谷、棉花、玉米都无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,老百姓苦不堪言。

从2014年开始,由原石门县环保局牵头,开展土地修复工程。昔日的雄黄化工厂原址上,建起了现代化的土壤环境修复产业园;村民们接受中科院教授指导,在废弃土地上种植蜈蚣草、结缕草、景天,吸收超标的砷、镉元素。当地还积极改良柑橘品种,构建“蜈蚣草—柑橘”间作修复模式,边修复边生产,边保护边发展。

石门雄黄矿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“治土模式”,得到了生态环境部高度肯定,其做法为全国砷污染修复探索了一条可推广的技术路径和治理模式。

在治理雄黄矿污染这场攻坚战中,不仅倾尽了各级领导、有关部门的心血,而且石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,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7月7日,我们来到雄黄矿区,看到田野里玉米已经成熟,昔日光秃秃的山上披上了绿装,溪水也变清澈了,鱼虾随处可见。村民周泽清高兴地告诉我们:“现在村里都喝上了安全的饮用水,居住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。村里还兴起了柑橘产业,我在橘园做工一年至少能赚2万多元。能过上这种幸福的生活,我们要感谢党,感谢政府!”

久久为功兴产业

用锲而不舍的韧劲跑出项目发展“加速度”

石门,作为国家级贫困县,跳出“贫困榜”之后,无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是生态文明建设,都需要工业经济作支撑。没有高质量的工业经济,就谈不上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。为此,近几年来,石门县委、县政府用锲而不舍的韧劲,千方百计把项目建设、招大引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来抓。

在石门高新区采访,我们不仅听到了隆隆的机器轰鸣声,更强烈地感受到了石门招大引强、时不我待的担当和决心——

今年,石门县引进了陕煤集团、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等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;重点培育、打造总部经济,引进了湘西北能源基地、“中国磁都”、泰国正大生猪产业湘西北总部、湘佳股份石门总部、湖南石门超级计算中心等“五大总部”;扬长补短,重点打造电子信息、新材料等4大百亿产业集群和柑橘、茶叶两个百亿产业,培育绿色能源、大数据、磁性新材料等10大优势产业链。

招大引强的关键在投产达效。石门县不断优化营商环境,实现了航天磁材、愿景新材料等多个重大项目当年签约、当年投产。今年,陕煤集团在石门投资58亿元,两台660兆瓦燃煤发电机组年内可开工建设;湘佳股份“项目包”总投资达27.7亿元,湘佳橘友10万吨柑橘智能化分选加工中心等13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;泰国正大生猪6000头种猪场示范项目投产,100万头生猪屠宰冷链物流及食品深加工项目已完成选址。

招大引强,让石门产业发展迸发出强劲动能,工业经济量质齐升。去年,该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65家,实现工业税收8亿多元,石门高新区综合实力跃居全省第10位、常德和洞庭湖地区第1位。今年1至4月,该县规模工业总产值、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6.9%、24.6%;实缴税收2.1亿元,同比增长19.3%。

把“政绩”留在群众的口碑里,把“潜绩”写在渫澧大地上。我们坚信,团结务实的石门县委、县政府,定将高举“红色引领、绿色崛起”旗帜,奋力打造湖南省高质量发展样本县,书写无愧于时代、无愧于历史、无愧于人民的新篇章。

来源:湖南日报

作者:周勇军 卓萌 肖洋桂 李飞 唐鹏程

编辑:吴海燕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石门新闻网首页